会议专题

温敏型聚吡咯纳米管的合成及可控释放研究

本文采用分子刷软模板法合成了一种具有温敏性质的聚吡咯(PPy)纳米管。首先通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自由基聚合合成PGM主链,并水解主链上的环氧基成羟基,引发DL-丙交酯聚合,生成聚乳酸降解层。利用聚乳酸末端的羟基,安装上RAFT链转移剂。然后接枝上4-苯乙烯苄基吡咯(PMS)和4—苯乙烯磺酸苯酯(PVBS)功能层;再接枝上具有温敏性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层。接着用FeCl3氧化吡咯偶联。在碱性条件下水解PVBS成苯磺酸钠,聚乳酸层也随之水解。接着酸化。最后在FeCl3和单体吡咯的存在下进一步交联,合成具有温敏效应的聚吡咯纳米管。在纳米管中,聚吡咯层主要用来交联形成管状结构和产生光热效应。苯磺酸能够增加整个纳米管的水溶性,并且与吡咯能够自掺杂,而增加光热转换效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层主要利用其随温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的“溶解-塌缩”效应而实现纳米管口打开与闭合。溶解时由于其高密度PNIPAAm充分的伸展,将管口封闭。高温时,PNIPAAm塌缩,将管口打开。选择亚甲基蓝(MB)为释放对象,数据显示温敏型聚吡咯纳米管具有光热温控释放行为,依据紫外数据计算,释放MB的量为41%。

聚吡咯纳米管 合成工艺 可控释放 光热效应

熊林峰 张慧 黄琨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200241

国内会议

第九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

杭州

中文

270-271

2014-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