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茯苓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本文分析茯苓种质资源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茯苓基础遗传特性、育种及种质资源多样性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种质资源是研究遗传变异和进行遗传育种的重要材料,是影响茯苓产量及质量构成的关键因子,所以应加快开展茯苓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调查工作。由于我国的茯苓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总体研究水平滞后,目前仍停滞在资源调查阶段,茯苓的野生种质资源缺乏保护。野生资源的日渐溃泛将不利于茯苓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当务之急应当杜绝滥采滥挖野生茯苓,加快建立茯苓野生资源保护区,提高茯苓野生资源的储量,促进我国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快建立更加完善的茯苓种质资源信息库,深入研究其生理、生化指标和细胞学、遗传学方面的核型分析及DNA分子标记分析等,有效的解决目前国内的茯苓菌种管理混乱,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的问题。建立优质高产菌株筛选模型,将常规菌种选育手段与理化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有机结合,加速茯苓菌种改良、选育的研究和开发,选育出优质高产、遗传稳定、适应性广的茯苓菌株。茯苓基本遗传特性研究工作也仍是目前的研究重点,由于对茯苓交配系统及生活史的研究结论差异颇大,且尚无定论,所以进一步深入开展遗传基础研究在茯苓的遗传和育种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当前茯苓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茯苓卢业的发展,只有加大科研力度,重视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创新,才能促进茯苓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茯苓 种质资源 遗传特性 良种选育

蔡丹凤 陈丹红 黄熙 蔡志欣 郑朋武

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4;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14 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省邵武市绿农食用菌有限公司,福建邵武354000

国内会议

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暨2014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福建武夷山

中文

14-20

2014-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