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寓清江浦:晚清一位河官的日常生活--以道光戊申、己酉日记为线索的研究
日记为其时履任于清江浦的河官黄荫亭所撰,本文尝试对其内容作出这样的解读:清江浦作为南河总督驻地,自有各地有识或失意之士游幕督署,作为一位普通河官的黄荫亭亦形成了自己的幕宾交往圈子,这一圈子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也就是说其幕宾成员基本上为其嘉兴府及毗邻州县同乡,由此构成了道光年间清江浦幕宾体系的第二层级。由于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原因,日记内容以黄荫亭的交往活动为核心,黄荫亭及其同僚、幕宾朋辈之间的招饮宴集,以书画品鉴为主要内容,辅之以赏花玩石、弈棋酌酒、览月茶话、听清音吴曲等事项;就南河总督而言,除了以上诸项活动之外,最重要的一点为延请许瀚、高均儒等校勘名家,为其刊刻善本古籍。这样的日常生活方式无疑亦可成为晚清时期南河习气的个中之义,如此笔者意欲强调这一社会现象的另面,即这种以书画艺术交流为内核的交往活动,促成了道咸之际清江浦城市文化的短暂繁荣。嘉、道以降,清政府逐渐试行漕粮海运政策,内河系统河务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性趋于降低,而日记纪录的恰为道光年间试行海运的年份即二十八年。值得注意的是,黄荫亭本人对这一政策的试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与不安,日记十月廿八日:“昨日见上谕,各厅皆欲驻工,清江此后冷落矣”,清江浦城市的衰落,遂引致河务官员无所附丽,由此不难看出黄荫亭对渺然前途的奈何情绪。这种情绪导致黄荫亭在佐理河务时更显焦虑,殆亦与河道衙署机构裁撤更置有关。这种身份上的焦虑感,对于客寓异乡的黄荫亭诸辈尤为迫近,日记中多有出门谋生不易之慨,这种时势造就的个人境遇,让同寓清江浦的官宦与幕宾,产生了彼此相惜的情感共鸣。故而可以说类诸黄荫亭等外籍客居者,以画作为媒介,希冀在图像映射的虚渺世界中寻求归属与慰藉。
河务官员 社交活动 日常生活 城市文化
王聪明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33-141
2014-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