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圣公会救主堂的历史与风格来源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的圣公会救主堂建于1907年,是当时英国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史嘉乐修建的一座”中西合璧式”的近代基督教新教教堂.本文介绍了北京圣公会救主堂的构造与布局,通过梳理该教堂的建造历史并且考察其与英国圣公会华北教区其他教堂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这种”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的来源.通过分析,在英国圣公会华北教区内部,北京圣公会救主堂的建筑特点可以归纳出三个主要来源,首先是英国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划分,不用说肯定是来自史嘉乐早年在英国对牧区教堂的了解。其次是具有中国建筑特色的砖木结构,其中又采用了西方建筑的手法和构件,这种结合来自于史嘉乐在北京圣公会救主堂之前的教堂建筑实践。最后北京圣公会救主堂所采用的中式建筑样式的大门、钟楼以及天窗等结构,在之前建造的华北教区牧区教堂中都能找到较早的尝试,不过北京圣公会救主堂所采用的形式更加精美和富于装饰性,体现了作为华北教区主教座堂的地位。值得深思的是,在英国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文献材料中所反复提及的,并不是北京圣公会救主堂在加入了中式建筑元素之后,令教会获得了多少“本土化”的特征,而是这些中式建筑元素使教堂成为一个具灵性的礼拜空间。之所以建造北京圣公会救主堂,是因为原有的教堂和教会大院在传教过程中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需要建造一座“可视的并且容易进入的”教堂,可以作为英国圣公会多年以来在华传教的客观证据,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堂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信徒领悟“神圣之美”。在提到八角重檐亭子样式的天窗时,他们认为这座“非常美丽的中式天窗”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了教堂的“高度、庄严感和光线”。那么可以说,北京圣公会救主堂中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使教堂外观“中国化”的同时,自身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基督教含义。
近代教堂建筑 空间布局 建筑风格 历史变迁
徐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483-494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