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平民住宅的重庆实践
近代中国平民住宅建设的思想起源于西方,并与近代国内战争期间和战争后的”房荒”现实相结合,被各大城市广泛的采用.因此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平民住宅建设兴起的原因和初期实践,然后结合重庆的平民住宅建设实践,分析其建设方式、建筑形式及制度保障三方面的内容,经分析,起源于西方平民住宅建设思想的中国近代平民住宅建设运动,在多个大城市均有实践,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也不例外。从建设和管理方式上来看,重庆的平民住宅建设明显受到上海、南京等先行城市的示范影响。但是限于战时特定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以及战后国府回迁的影响,己建建筑多简陋朴素,诸多计划也无法实施。随着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这些简陋的平民住宅已无保存。然而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查询,仍可窥见近代重庆市政府和国民政府对于民生的侧重。这些平民住宅虽然形式单调、结构简陋,但是却代表了社会和政府开始关注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状况,承担起社会救济的责任,建设平民住宅来保障民生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吴珂所言,其“开启了中国住宅保障事业的最初纪元”。
平民住宅建设 政府角色 制度保障 近代史
张菁 佘海超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504-512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