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叶建筑人员与建筑材料的移动--以战前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本文以人员移动为题,探讨了两位日本人建筑师小野木孝治和太田宗太郎的移动和对他们的建筑活动的影响。接着,以建筑材料的移动为题,着重介绍了砖和波特兰水泥的总况。通过对人员移动的研究,具体以满铁大连医院的新建工程和大连站的设计过程阐明了建筑师们因移动而获得的体验、见闻以及知识反映到之后的具体建筑设计中。以往的研究方法基本是根据对建筑物本身的调查来分析建筑物的特征,通过建筑物体现出的风格、结构、材料、平面特征以及由来和成因来确立建筑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特别是1921年小野木孝治设计的大连医院新建设计方案,被认为达到了当时医院建筑的世界领先水平。这正是源自于他对当时中国各地的先进医院建筑的考察。太田宗太郎设计的大连站,反映了他的留学体验,运用了当时东亚所未曾有的立体分流的车站设计,这样的手法直到1959年建设北京站时起才被广泛使用。其次,对材料(物品)的移动,本文以一般来说移动距离较短的砖和移动距离较长的波特兰水泥为对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两种材料都是在生产地产量过剩,以及生产地周边地区需求变高——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转变为进出口对象。另外,从小野田水泥大连厂制造的波特兰水泥出口到各地的背景来看,这不光是因为生产过剩导致了出口增大,还由于波特兰水泥的品质与价格问题。小野田水泥大连厂制造的波特兰水泥和小野田水泥在日本国内工厂制造的品质相同,堪称当时的国际高品质水泥。因为日本农商务省按照国际标准的规格规定了日本波特兰水泥的质量要求。因此,大连的剩余水泥被贩卖到中国内地。砖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一般只在生产地附近郊区移动的砖,也被贩卖到青岛、上海,并在当地形成了供求关系,体现了砖的高品质。此外,中国沿海城市或者哈尔滨这样的国际大城市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处于建设高峰期的背景下,出现了这两种材料需求激增的状况。
建筑情报 建筑师 建筑材料 近代史
西泽泰彦
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703-712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