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并非体现为进化式的规律,而是一种在选择性引进基础上的本土化过程.建筑的西洋化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成分,其本质却在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与结果。建筑历史的本质在于发展,而非搬迁。中国近代对西洋建筑的接纳与引进从整体上讲,绝非简单的移植过程。其中包括引进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的洋风建筑形式时,为适应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所必须采取的替代与改进手段;包括为获得当地社会认可,而对建筑形态或结构技术的被动改进;包括为满足与原生地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条件而必须进行的调整与完善;包括对新建筑理念的追求而对原型模式所做的主动变化与突破……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除个别对国外建筑完全的复制者之外,绝大多数的引进过程都存在着本土化的成分,只是本土化的程度有所区别。对待外来建筑的引入,应正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既承认中国近代建筑中外来文化的主流作用,也承认它在中国大陆植地过程中的本土化—结合于地域条件和地域文化的环节,承认它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异的结果。其实,这种变化恰是外来文化在导入过程中积极适应当地条件而得以生存、被注入生命力的结果。只有如此,它才能够以强势基因继续影响着本土文化、能够被本土文化所进一步吸收、改造并相互结合。其次,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从建筑设计的层面品评一个作品,最重要的在于对其满足实用和美观前提之下创造性因素的评价。对于中国近代建筑而言,它的本土化过程属于对建筑原形态的再创造,是促进建筑发展的本质体现。因此,应看到西方建筑进入中国过程中被吸收、被改造的本土化现实。这是中国建筑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重要程序,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重要的和实质性的组成部分。应建立起以“外来文化本土化水平高者为上品”的评判准则。中国近代建筑的价值,恰恰在于外来文化的导入及其适应于本地条件的变异过程与结果。评价中国的近代建筑,不仅要看它是否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更要看它是否有所改进与再创造,还是仅仅作为洋风建筑的“克隆版”。尽管不可否认对少量纯正洋风建筑的引入有其作用和意义,但只有摆脱了全盘照搬的羁绊,纳入与本地条件相结合的正确轨道,注入了再创作的因素,才真正具有建筑的艺术品质,也才是建筑发展的真正体现。本土化推动洋风建筑的再发展,往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需要满足洋风建筑的落地条件,而推动和加速本地适应性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被引进建筑类型的自身完善;二是,当地相对于其原生地的不同需求,促使从西洋建筑的原形中衍生出改良型的或是全新的形态,也对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近代建筑史 本土化进程 外来文化 建筑艺术
陈伯超
沈阳建筑大学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10-14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