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工程的建造模式地区差异之考量
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的空间坐标系之下对于”中国”这一概念的相对完整的理解,结合典型案例的比较与分析,从技术模式与工程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工程建造模式的地区差异之表象与成因.进而指出:必须有意识地关注建造模式的区域差异,从而真正获得国家尺度上的、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整体图景. 通过从技术模式(吕彦直的两个案例)与工程模式(20世纪10年代津浦铁路济南站、20世纪20年代胶济铁路、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工程和20世纪40年代大西南修建军用机场)两个方面的史料发掘与学理分析,初步获知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工程的建造模式地区差异之表象,其成因也大致可以从原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工程物质资料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找到有价值的线索。考察上述多种因素,不难想见地理气候条件在其中发挥的决定性影响:越是位置偏僻、交通困难、气候恶劣的地域,尤其是这些地域的广大乡村地区,其建造模式的现代化进程就越是缓慢,现代化途径也就存在着越多的其他可能性。有关这一点,笔者曾引用著名历史学家彭南生的“二元工业化”理论,对于城乡差别因素作用于建造模式的机制做出过细致描述@,它可以支持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在同一地域,城市地区的建造模式现代化进程通常相对较快。某种意义上说,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早晚与缓急存在差异,较早对外开放、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可以等效于城市,而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则更近似于农村。由此,过去常常提及的“南北问题”和“东西问题”现在则可以概括为地理环境与城乡差别两大类因素,前者侧重自然因素,后者侧重人文与社会因素。 如此,论及中国建筑工程的建造模式地区差异的整体图景,它就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基于地理环境因素与城乡差别因素影响之下的工业化进程之假说,从自然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意义的空间分布来看,它是复杂多变的;从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意义上的时间计量来说,它是参差交错的;就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工业地理学意义上的类型与方式而言,它又是丰富多样的。不能因为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机械化施工机具已成规模投入使用乃至建筑工业化已初步展开,就断言中国的工程建造模式已步入现代化;也不应该只看到迟至20世纪40年代,大西南地区修建军用机场仍大量采用原始工具,就以为整个国家的工程建造模式还停留于农耕时代——中国很大,情况复杂,非只言片语所能概括。开展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若忽视了“同时而不同步”的地区差异,则只能是各地区专门史研究之一方面。窥一斑难以知全豹,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中国建筑工程建造模式存在的区域差异现象,已成为书写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的一种必要条件,借此才可能真正获得一个国家尺度上的、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整体图景。
建筑技术史 建造模式 地理环境 城乡差别 工业化进程
李海清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27-38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