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近代建筑彩画饰面中塑形和贴面材料的运用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中国建筑师在广东留下一批颇具价值的民族形式建筑作品.这些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或砖混结构体系,其檐下、天花、墙身、栏板等部位可见不少以古代官式彩画为蓝本的饰面,以此突出民族性的特点.饰面材料的选择打破传统,不仅有沿用涂饰材料的做法,亦出现水磨石、彩釉陶砖、马赛克等塑形和贴面材料,实现了传统符号与近代技术的高效衔接.本文从近代建筑技术发展的背景出发,归纳广东近代建筑彩画饰面中塑形和贴面材料的艺术效果、特性和造价,探讨彩画饰面材料选择的科学性.19世纪末西方工业国家的建筑技术飞跃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通过殖民势力及洋务运动两个途径引入广东,使本地建筑技术步入近代化进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传统建筑营造方式。留洋学成而归的一批建筑师以水磨石、彩釉陶砖、马赛克等塑形和贴面材料作为彩画饰面,既对适应钢筋混凝土基体的需求,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使建筑彩画在近代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近代建筑 彩画饰面 塑形材料 贴面材料
赵芸菲 袁晓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275-283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