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台湾淡水洋行空间变迁分析

本文就清代台湾开港后至日治时期淡水外国洋行空间变迁与建筑特色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发现:淡水洋行扮演国际间货物集散的代理商角色,当时的洋行间有相互代理关系,代理经营的内容亦多样化,部分淡水洋行与厦门洋行的关系密切;淡水洋行兴起主因是此地为台湾开埠的重要地点,但日治时期淡水因港口机能被基隆取代、商业的重心移至台北大稻埕、部分日本洋行取代外国洋行,所以洋行逐渐消失;由于洋行在淡水市街两侧永租土地与建物,洋行让售土地、兴建栈桥及申请海埔地扩大与缩减面积、淡水市街及河岸的整顿工事,促成洋行土地发生改变或消失;淡水洋行分布在埔顶与鼻仔头两个区域,今日仅剩英商嘉士洋行仓库及得忌利士洋行部分建筑物被修复,诸多洋行建筑与设施已不见遗迹. 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整区文化地景特定区划定:对于鼻仔头既有的洋行遗址,应重新思考个别空间保存、维护、改善,并非仅作为不同机能的再利用。对已消失的洋行要留存其地点,以空地或地标、边界、节点的方式予以明确化。划定一个明确的文化地景特定区范围是重要的。在区域内非为指定的古迹历史建筑物,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外部立面及铺面、痕迹应予以保存及回复,以留下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变迁整体意象。 审慎评估推动文化观光及配套活动:相关的文化观光与活动不应破坏相关的遗迹,反应在活动中赋予遗迹新的意义。 加强都市计划、建筑及文化行政管理界面的整合:从文化资产保存法、都市计划法、建筑法整合,思考如何处理基地内土地征收、土地使用、特定区、都市设计管制区及违章建筑的拆除。

商业建筑 空间变迁 景区规划 文化观光 市政规划

张志源

逢甲大学建设学院室内与景观设计系

国内会议

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贵阳

中文

346-358

2014-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