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口腔颌面-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的个体化诊治与思考

鉴于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在病因学、临床特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少学者认为应分别对待这两种不同亚型的恶性黑色素瘤,那些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上明确的结论,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不一定成立。肿瘤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产生生长因子,作用于细胞外基质或肿瘤细胞,调节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等能力。运用特异性的分子靶向药物阻断这些生长因子与受体之间的作用治疗肿瘤,这些靶点和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尤其是远处转移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的治疗依然没有理想的方法。由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种人,因此目前国际上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发生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研究很少。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而言,因发病率较低,且多发生于亚洲人群,其发病机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方法的优劣都缺乏针对性研究,而其恶性程度又较高,生存率低,危害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黄种人,在我国,口腔黏膜恶性黑素瘤发病相对较多,加上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而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数量不在少数,在目前现有的治疗方法下,生存率低。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生存率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就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黑色素瘤的诊治水准。

黑色素瘤 口腔黏膜 发病机制 鉴别诊断

郭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国内会议

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383-384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