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及预后的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连续入选盛京医院心内科2005年6月~2008年6月住院患者,CHF组391例,非CHF组429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对CHF组患者进行随访1~42个月,平均14.46个月,进行前瞻性研究.用SPSS16.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CHF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CHF组(P<0.001);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调整了年龄、总胆红素、肌酐等潜在影响因素,白蛋白OR值为0.859(0.789~0.935)(P<0.001),提示低白蛋白水平为CHF发生发展中的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提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增加CHF不良预后(心血管疾病死亡或心衰再住院)的风险”HR=0.945(0.894~1.000),P=0.049”. 结论:CHF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CHF组,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CH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CHF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 病理机制 白蛋白 心功能分级 预后分析
董玲玲 宫丹丹 郑黎强 孙志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省沈阳市110021 大连市中心医院ICU,辽宁省大连市116033
国内会议
江苏苏州
中文
817-821
2013-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