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保护与利用”方法探讨--以山西朔州平鲁城墙为例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理念和经验,以2006年本院(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山西朔州平鲁城墙为例,从城墙保护方案制定到实施进行总结和反思,认为城墙,是一种独特的历史遗产,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理念,重要的是灵活理性地对城墙在当下城市的作用进行评价,要求从具体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整体发展需要来进行必要的城墙保护工作。城墙本体保护与修复方法在我国还处于比较单一的保护阶段,还需要依据国际上目前提倡的“科学性修复”理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保护途径。需要针对城墙遗存、遗迹和遗址三种不同的本体进行深入研究,对关键节点和一般段落的采用差异化的保护方式。“整体保护”不是“保护整体”,不是简单的全面重建城墙,而是保护历史格局、文脉及与自然山水、居民生活的关系,强调城墙与城市空间网络与结构形态的融合,突出历史“廊道”、“节点”空间与城市特色景观的“重构”和“再造”。通过城墙沿线新功能(文化、商业、休闲、观光等)的植入,破解历史上城市“边缘化”的地位,通过城墙内外交通的沟通,实现从“文化记忆”到“文化体验”的转变,实现由历史上城的“边”,到今天城市公共活动“纽带”,从空间的“隔离”到公共活动“粘结”,逐步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墙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争议,需要立法保护。在保护方案没有确定之前,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反复论证和推敲,推进公众参与进程。一旦方案确定后,就应该认定目标,按方案有序实施。
城墙保护 文化遗产 修复利用 空间定位
童本勤 赵晓旭
南京市规划设计院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380-390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