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本文以后循环缺血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对于该病的鉴别诊断,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要仔细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及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要注重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运动的检查,对于该病的治疗,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模式。对起病3小时内的合适患者可以开展静脉rt-PA溶栓治疗。有条件者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对所有不适合溶栓治疗且无禁忌征者,应予以阿司匹林l00-300mg/d治疗。

后循环缺血 发病机制 鉴别诊断 临床治疗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国内会议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

郑州

中文

182-185

2013-05-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