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理气活血法治疗脾虚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此病欧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在中国随着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有关,多因感染、饮食、精神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其中免疫调节异常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祖国医学”肠游”、”泄泻”、”痢疾”、”下利”、”便血”、”肠风”或”脏毒”等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内伤饮食,脾胃受损,情志不调,肝气乘脾,脾肾阳虚,运化失司.临床所见以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为多,临床辨证多数为寒热虚实错杂型.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在于各种原因造成肝脾功能失调,脾虚肝郁,病理基础以脾虚肝郁为本,气滞、湿浊、瘀血为标;临床治疗中若在整体辨证同时结合黏膜局部辨证用药,往往能更好的缓解症状,修复黏膜,故治疗上强调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本文从中医学理论入手,所选的方药是导师长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通过临床疗效的观察来探讨健脾理气和血法结合黏膜局部辨证治疗脾虚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价值和机理.依据导师的多年经验,整体辨证同时结合黏膜局部辨证,不仅能进一步改善中医症候,而且对肠粘膜的修复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证实,健脾理气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更针对其病机,再结合黏膜局部辨证用药,使辨证治疗更加完善。方中诸药合用,健脾气,疏肝郁,理气滞,祛湿邪,散瘀滞,大肠气血得以畅运,能够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可广泛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脾虚肝郁 发病机制 健脾理气活血法 临床药理 疗效评价
姜春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 山东济南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61-63
2013-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