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南海北部中生代盆地演化及油气潜力探讨

本次研究通过对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区域探井M-l井火成岩进行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M-l井底钻遇早侏罗世低钾钙碱性花岗岩,属于地幔分异型花岗岩,指示早侏罗世M-井南面的潮汕坳陷发育洋壳。对M-l沉积岩中火成岩夹层进行定年及地化分析,表明潮汕坳陷北侧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至少两期火山弧;进一步明确了早期有争议的放射虫硅质岩段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其沉积于大陆岛弧弧前环境。综合区域构造、岩浆岩年代学及构造环境、盆地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区域岩相古地理演变等,将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盆机制归纳为:(1)古特提斯构造域陆块会聚碰撞主导与南海北部有限洋盆(Tl-T2);(2)古太平洋板块有限俯冲作用与南海北部以古特提斯残余洋盆为基础的初始弧前盆地(T3~l65Ma);(3)古太平洋板块两阶段强烈俯冲主导与南海北部两幕弧前盆地(165~J3、K1);(4)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向太平洋板块俯冲过渡与南海北部陆内前陆盆地(K2);(5)(65~51Ma)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与南海北部初始裂陷。综合考虑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以及岩浆岩、晚期正断层对构造的影响程度等因素,潮汕坳陷中南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同时,潮汕坳陷外围的靖海、揭阳凹陷等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备较好的生烃条件,发育渐新统—下中新统海相优质储层,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油气勘探 储层特征 地质构造 演化规律

施和生 张青林 代一丁 张向涛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国内会议

2012年海峡两岸石油天然气资源学术研讨会

厦门

中文

103-104

2012-1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