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油藏开发中含油气储层描述方法及应用

本文对以油气储层为研究对象,指出储层预测是一项利用有限的地震、地质资料预测地下地质目标的综合了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及可信度,是储层预测要解决的的核心问题,也是首要任务。根据本次研究共取得以下成果:(1)地震叠前同时反演是目前描述储层及含油性最有效的预测方法,从基于地震、钻井、测录井等基础资料分析入手,通过在精细的构造解释、测井曲线校正及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物理建模,对储层的纵、横向变化特征及含油性进行高精度的预测,得到研究区单砂体或薄砂组的厚度、孔隙度及含油饱和度的高精度预测结果,并对沉积微相做出精细刻画。成功划分出了有利含油砂体空间分布,为A、B、C等重点开发区块科学部署开发井网,完善注采配套,实施水平井高效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2)通过对A、B、c等区高精度地震资料的分析,结合开发上的单砂层对比,本次研究总结精细预测的技术流程:在地质连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精细划分储层预测单元,对岩石物理参数进行质量控制,尽可能使预测结果达到最高分辨率:(3)C区经过实测资料分析,明确了G2砂岩、泥岩、灰岩的测井响应特征。G2泥灰岩段为低自然伽马、中-高电阻率、低声波时差、自然电位平直的测井响应特征。泥岩段为高自然伽马,呈微齿状、自然电位平直、低电阻率、中—高声波时差特征。砂岩段为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曲线偏离泥岩基准线、中-高电阻率、中-低声波时差。生物灰岩段自然电位曲线偏离泥岩基准线幅度中等、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受岩矿特征、压实作用、储层物性等因素影响,G2砂、泥岩密度测井曲线差异性明显,但G22生物灰岩与砂岩的密度与声波时差相近。C区在从单井分析和反演预测结果出发,描述不同的沉积微相类型,是该区研究的新思路。将河道较发育的地区与不发育的地区做了一个区分,刻画的微相展布和认识的地质规律相吻合。

油藏勘探 储层预测 构造特征 空间分布

施兴刚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物探研究院

国内会议

2012年海峡两岸石油天然气资源学术研讨会

厦门

中文

300-311

2012-1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