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和城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它的出现表明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工业化带来的是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又推动着工业化的步伐,二者相互促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人类生产关系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转变.如果说工业化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城镇化则涉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不同文化碰撞所带来的困惑,体现在贵州,就具体表现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与再生.作为民族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本文拟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其实对贵州各民族来说,工业化并不陌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打工已经常态化,城镇化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完成了的。但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他们豹身份却仍然是农民,因而,他们有着强烈的城镇化要求。少数民族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文化形式大都体现在日常生活及各种节日中,除去农忙时节,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传承这些文化进入城镇化的生活之后,他们发现这些文化形式没有了存在的基础。众所周知,文化有民族性,还有地方性,这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很快会被他文化、强势文化所吞噬,所以,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在原地域、原文化圈内才会收到明显效果。因而,只有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家门口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才有可能留下来,在固有的人际社会和地域中捡拾起已经失落的文化,用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民族文化并有所创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一味的固守,必须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保护,工业化能带来家庭财富的快速增长,地区性财富的增加也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特别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是需要民族文化的扶持,民族文化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背景下也不能一成不变,可以在保留文化因子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调整,其实这种调整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也是一直存在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只是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一种方式,要让这些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化,必须实现产业模式的转变,让民族地区能走得出去,也能回得来,让大多数人在家门口实现劳动力转换,让农村社会也兴盛起来,这样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才能欣欣向荣,民族文化也才能更具魅力和活力。
少数民族文化 资源保护 城镇化 工业化
李筱竹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22-25
2012-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