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韵”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光韵(Aura)”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年)的核心理论范畴.这一范畴最初出自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舒勒,但本雅明抛弃了舒勒那里的神秘主义成分,把它转化为一个具有历史维度的文化批判概念.早在1931年所写的《摄影简史》中本雅明就使用了光韵概念.什么是光韵?它是一种空间与时间交织的在场,无论离客体有多近的一定距离之外的独一无二的现象.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你一边眺望地平线上连绵的群山,或凝视在你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直到此一瞬间或时刻也变成这种显现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那群山和树枝的光韵开始呼吸.本雅明的光韵理论对于认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着多方面的启迪意义。首先,当今大规模的城市拆迁不仅使得具有膜拜价值的民族建筑荡然无存,而且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其次,在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濒临失传的境地。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差不多险遭厄运。光韵意味着对艺术永恒价值的追求。《亚鲁王》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海量细节,是苗族人民的性格和精神的诗性表达,保护《亚鲁王》,其实就是保护苗族的历史。笔者认为,西部开发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建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文化生态观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中提高文化敏感性,进而和谐民族关系。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迫切在眉睫,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具有良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艺术表达,更是这个民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凝聚和直接呈现,它具有独一无二性、本真性和不可重复性,一旦失传就不可再生,因此应当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唯其如此,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必须制止损害文化生态的短期经济行为,充分弘扬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少数民族文化 遗产保护 传承工作 艺术表达 文化软实力
蔡熙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190-196
2012-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