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阳戏的传承

阳戏是以驱鬼逐疫、祈福禳灾、酬神还愿为本质,以崇奉川主、土主、药王”三圣”为主要标志,以喜庆娱人为表象特征,以”阳戏(或阳字的谐音字扬、杨、羊等)”为名称的一种祭祀戏剧.阳戏在四川北部,重庆南部、东南部,贵州大部和湘西、鄂西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在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侗族等聚居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演出更加频繁.它是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戏剧形式,其传承方式值得关注.在阳戏的流播、传承过程中,坛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内、族内和艺人间师徒授艺的形式完成。阳戏文本在阳戏传承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保护意识淡薄和某些传统习俗的制约,无论纸质文本抑或口述文本都大量散佚,实施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积极保护,是当前各级相关部门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阳戏 戏剧形式 传承方式 文化保护

吴电雷

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国内会议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学术研讨会

贵阳

中文

292-299

2012-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