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养蜂业的生态人类学预警

养蜂是一项古老的谋生手段,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养蜂史.养蜂技术的发展和养蜂业的扩大,都与相关民族文化的进化与社会的变迁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显示出各不相同的特色或发展轨迹.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各种挑战和特殊的经历,都对中国养蜂业的现代化发挥过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致使中国当代的养蜂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模仿抄袭西方同类产业的烙印.中国各民族的居民绝大多数属于黄种人,汗腺非常发达,汗液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极少,汗液清澈,排汗十分畅快。这就使得中国各民族居民即令比同样体重的西方人每餐摄入超过一倍的食盐,也可以通过汗液顺利的排出体外。体内盐平衡的生理调节功能比西方人要强得多。即令摄入食盐过多,也不像西方人那样,需要大量喝水、频繁排尿。正因为体质本底特征如此,所以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建构会很自然地将食盐定位为主导性的调味佐料。观念上将食盐定位为五味之首,把油香盐咸定位为美味,同样应当正确的理解为中华文化对自己体质本底特征的成功适应。即令长期不食用甜味佐料,对中国人的饮食而言几乎不构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摄入食盐量偶然超标,对中国人的健康而言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副作用。这正是中国各民族饮食中,食盐的输入量尽管很大,但中国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反而比西方人低得多的生理原因所在。基于体质的上述差异,在西方各民族中,养蜂业容易形成规模性的大产业,也就容易理解了。西欧各国养蜂业技术建构的合理性,主要适用于白色人种,而不能很好地适用于黄种人。尽管中国各民族饮食习俗丰富多彩,但动物性蛋白质食物却明显偏少,中国各民族对养蜂业的技术要求也就很自然的转向对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激素的获取。蜂蜜被中医药定位为必需的药品和营养滋补品,其合理性正有赖于这种传统的毁巢压榨法的取蜜方式。养蜂业和其他各种,包括第二产业相比,显然具有其特殊性。它不是纯粹的资源消耗型产业,而是一种兼具生态公益服务的产业。在当今的世界上,农业补贴己经成了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惯例,中国反倒是农业补贴额度最低的国家。中国对养蜂业的补贴与其他农业项目补贴相比,更是低得不近情理。这对中国的生态安全极其不利,与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庄严承诺也不相称。正因为当前我国养蜂业的技术是围绕单一提供甜味佐料而建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甜味佐料的工业廉价产品又层出不穷,这就为行业的弄虚作假和产品冒烂大开方便之门。治理行业的假冒伪劣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只需要在蜜类产品的质量检查规程中,做出新的规定就可以迎刃而解。具体做法是必须在蜂蜜中检测到与商标相符合的花粉种类,而且是经蜜蜂发酵过的花粉”蜂粮”,那么上述各式各样的作伪都无处藏身。当然,围绕离心摇蜜机而建构的检测标准必须修改,最好是鼓励恢复传统的取蜜手段,必须确保正式上市的蜜类产品含有规定数量的酿造过的花粉和一定量的蜜蜂的幼虫。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才得以声张,养蜂产业的冒烂也才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看准了中国养蜂业困境的实质及其由来,有鉴于此,摆脱困境的切实可行的政策莫过于,将农业专项补贴、非物质文化保护投入、生态建设投入和民族特困地区的扶贫投入,实施”四方捆绑”,用于资助中华蜂及传统养蜂技术的复壮和技术创新,并在这一基础上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检测技术手段,那么中国养蜂业的新生也就指日可待了。

养蜂业 农业补贴 养蜂技术 扶贫投入

杨庭硕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学术研讨会

贵阳

中文

333-343

2012-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