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肛周Buschke-Lowenstein肿瘤1例

Buschke-Lowenstein肿瘤,又称巨大型尖锐湿疣,是一种缓慢增长的肿瘤,由Buschke和Loewenstein于1925年最先描述,好发于肛门、生殖器部位.临床较少见,但其发生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诊断主要依据临床所见、醋酸白试验阳性及病理检查。临床上,Buschke-Lowenstem肿瘤应与疣状癌相区别。相似之处:两者外观都呈菜花样改变,发病与HPV关系密切,以局部侵袭性生长为主,很少发生远处转移。但前者感染的人乳头瘤状病毒HPV16/11型,为低致癌性;后者感染的人乳头瘤状病毒HPV16/18型,具有高致癌性。疣状癌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阴茎、肛门、直肠等皮肤黏膜交界处。疣状癌病理特征性表现为上皮呈棒样指状突起,基底部和周边部呈球茎状或鼓槌状推进式生长,基膜常完整,周围间质可见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而Buschke-Lowenstem肿瘤上皮呈乳头瘤样结构,挖空细胞较疣状癌更多见,细胞分化良好,核异型性不甚明显,基膜完整,无基底部球茎状或鼓槌状推进式生长现象,借此可以鉴别。肛周Buschke-Lowenstein肿瘤治疗非常棘手。首先,患者因长期受疾病困扰,常出现强烈的恐惧、愧疚、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部分家属亦对其不理解,甚至厌恶。所以,应当先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解除精神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诊治。然后,完善相关检查,主要包括肛周彩超、MRI、电子结肠镜确定病变范围,醋酸白试验、局部组织活检、肿瘤标志物确定病变性质,梅毒及HIV抗体初筛试验判断与其他性病的相关性。接着,拟定治疗方案。对于肛周Buschke-Lowenstein肿瘤的治疗目的是去除肿瘤,改善症状及体征,非根除HPV。一方面,因肿瘤巨大,血管丰富,活动摩擦易出血、感染,保守治疗难度大、周期长。另一方面,因其皮损范围广,手术一次切除亦相对困难。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切除、钝性刮除、电灼、CO2激光、冷冻、免疫调节剂、局部放疗、化疗等。对于肛周Buschke-Lowenstem肿瘤治疗尚无公认的最佳方法。但其存在化生为鳞状上皮恶性肿瘤的可能,治疗宜积极、彻底。国际上,对这类患者多主张采用手术为主,而且是扩大切除,并进行植皮。但是肛周面积有限,扩大切除、植皮及术后瘢痕痉挛可能会引起肛门畸形甚至肛门功能障碍。如何既能有效保护肛门功能和形态,又能彻底清除疣体,并降低复发率,常使医务人员困惑。个人认为,对于早期的肛周Buschke-Lowenstein肿瘤可行局部切除,视皮损情况可加行皮瓣转移术修复创面,二期缝合,预防性结肠造瘘术防止伤口感染、裂开、大便困难等;对于广泛侵犯肛周间隙、直肠或恶变的Buschke-Lowenstein肿瘤,可行Mile’s术。术中必须做快速病理检查,若为恶性肿瘤则根据病情进行相应范围的手术。尖锐湿疣普遍容易复发,但肛周Buschke-Lowenstem肿瘤切除后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为巩固疗效,术后仍需要长时间的综合治疗,包括使用干扰素、阿维A、胸腺肽免疫治疗,提高免疫力,对性伴侣进行诊治,健康教育等。

肛周Buschke-Lowenstein肿瘤 病理特征 疾病诊断 临床治疗

颜景颖 任东林

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肛肠科 广东 深圳 518103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广东 广州 51

国内会议

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

香港

中文

109-110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