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肠痈(阑尾炎)的新认识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按部位可分为大肠痈和小肠痈,在《内经》上已有记载:大肠痈位于右下腹天枢穴即脐旁开二寸;小肠痈在关元穴附近.中医的概念很宽泛,它包括很多种腹腔内化脓性炎症,但大肠痈主要指的是阑尾炎.《难经·第四十四难》中有:”大肠、小肠会阑门,分阑水谷精血各有所归故曰阑门.”阑门位于大肠、小肠分界之处起到一个拦坝的作用.可以使小肠的分清泌浊和大肠的传化糟粕的功能各司其职.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曰”阑门”,屈曲变化之处,最易壅塞,肠痈生此为多.不论从阑门的解剖部位上看还是从大肠痈的临床表现上看,现今阑尾炎的病名继承了中国古代中医对阑门肠痈的认识.早在公元2世纪,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是就总结了汉以前对肠痈的认识和治疗。“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这一经典理论为后世对肠痈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基础。上述两方也是历经千年屡试不爽。

肠痈 中医病机 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阑尾炎

丛章龙 柳越冬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 114000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110101

国内会议

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

香港

中文

253-255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