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缺血性肠炎1例治验
缺血性肠炎(ischemlcal coh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缺血性肠道损害,使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口。其早期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腹痛、血便、腹泻被称为缺血性肠炎的三主征。严重者可导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性休克,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缺血性肠炎的发病主要有两方面因素:①血管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等所致的肠黏膜血供减少可造成肠段缺血性损伤。②肠管因素:肠腔压力增加及肠蠕动过快也可导致肠黏膜血流减少,造成肠黏膜缺血性损伤。发病部位以肠系膜下动脉供血的左半结肠多见,累及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者最多,少数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供血的升结肠或肝曲,极少数发生在直肠。 结肠镜检查为确诊缺血性肠炎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对便血期的患者,急诊内镜检查为早期诊断的关键手段之一。如果能在发病48小时内即行结肠镜检查,更有利于鉴别诊断。内镜下缺血性肠炎的突出特点是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晰,急性期表现为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淤斑、黏膜呈暗红色,局部黏膜由于严重水肿、皱襞增厚呈隆起性改变,形态如肿块,称假瘤征,发病几天后内镜下可出现明显溃疡。慢性期可见肉芽组织形成及含铁血红素细胞。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可见部分血管腔狭窄,分支末梢充盈不满意或完全不显影。 因缺血性肠炎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血管本身的病变和血流量的不足,故对其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局部肠管血供,同时给予肠道休息、营养支持、防治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若能充分恢复肠道的血液供应,则病变黏膜在短期内即可恢复,这也是缺血性肠炎与其它炎症性、非特异性肠病鉴别的关键之一。 目前对于缺血性肠炎的治疗,可通过休息、禁食、胃肠减压、支持疗法、补液、应用血管扩张药后症状可基本缓解,必要时应用谷氨酰胺、氧自由基清除剂等促进肠道屏障恢复。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物,防止肠道麻痹,合并感染者可应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坏死型伴有肠穿孔、腹膜炎、肠梗阻、持续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者,往往要进行手术切除坏死肠管,预后欠佳。 缺血性肠炎证属中医“便血”、“痢疾”范畴,病机多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肾阳虚等。临床上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阳健脾等中药治疗,可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经过临床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肠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缺血性肠炎 发病机制 临床诊断 中西医结合 疗效评价
王书奇 王彦峰 杨杰 张天鹏
石家庄市中医院肛二科,050000
国内会议
香港
中文
543-544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