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之研究

本文认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此基础上,已经足以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摆脱濒危状况,但如何更进一步透过教育让后继有人,并让他能如活水般的在现代商业机制下良胜循环,才是未来能否永续发展的关键。从两个案例来看教育的有效性,显然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很难比较。不可否认在全面、系统、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都己经有显著成果。但若从传承的教育方法来看,北加浪岸己经抓住“传”与“承”是两个环节的概念,并能透过具有教学实务与经验的人,进入教育的支援系统。北加浪岸利用课程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校园,进到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体系中,让传与承变成可以评估的成效。它的成功除了在于它提升一般人对蜡染作为非遗的认知外,更重要的是它在教育上多了评量机制,让传与承有明确可评量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是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的方法上,可从实务引导、研究引导、学术引导来进行螺旋式的深化。基本上,两个地区都是用实务引导的方式,教导学生、社区妇女从操作中学习。但我也观察到黎族已经有些研究人员会从黎锦的原理原则,进行拆解组织结构,再用纹版方式教导。这种方法就不只是实做,而是研究型的拓展。此外,如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及学者专家们对黎锦所进行全面性或科学性的研究,是学术型的研究。如何结合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便需要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教育方案的设计与概念的转换,借由每次教育方案的每一门课程,详细地拟定计划(Planning)、检视教学过程,(Checking)、确实地执行方案(Doing)与教学行动(Action),最后再透过教学评量进行成效的评估(Evaluation),如此反复进行,才能落实教育的有效性。
黎锦技艺 文化保护 传承教育
何兆华
台湾辅仁大学
国内会议
三亚
中文
85-98
2013-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