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理想化生态博物馆”保护和推广传统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性展望

沿用于约19世纪至20世纪初使用传统的方法来收集、保护和解析并向公众展示藏品的博物馆,从1960年开始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目前情势更为紧迫。受一定的哲学框架和传统思想的限制,这些博物馆并不总能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缺陷并不断调整自己从而满足社会变化的需要。与之相比,综合博物馆学、生态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和整体博物馆学则更加灵活,更注重以人为本,更关注内容与参观者的联系并全面的认识到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固定和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意味着这些新型博物馆更能适应社会,环境和经济变革的迫切需要。虽然“生态博物馆学”不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但从传统管理哲学的角度来看,它有潜力成为适应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的博物馆的代表者。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理想化生态博物馆”在中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当地政府的协助,在贵州省梭戛乡陇戛寨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并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成果,即:“六枝原则”。这些保护措施和活动可以经由“文化遗产管理模型”实现。其包含的所有阶段都是可循环非单项的,正如同文化不可以被“冻结”,而是鲜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调整变化,从而有机地“保护”文化遗产元素,同时合理利用其成为当代创意和创新文化产业的资源。
黎锦技艺 遗产保护 可持续发展
吉合力 郑纯子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国内会议
三亚
中文
99-109,250-315
2013-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