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材料建构与空间认知--湖南大学”建构实验”课程实践与思考

本文介绍了湖南大学”建构实验”教学改革的缘由、目标、过程和成果,结合教学实践思考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课程周期为6周,在实际操作时间仍显局促。前期方案比选和材料选定时间进度有所耽误,而后期阶段试错、建造、拼装工作量大于预期,学生以满负荷的强度连续加班,最终完成时间仍超出近2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模型的节点设计和实施的完成度。此外,尽管已考虑了实体模型所需的场地尺寸,但对1:1实体模型所需的材料摆放空间、多人加工操作空间、拼装施工以及搬运通道等仍预计不足,导致搬运材料、模型装卸费人费时,降低了建构实施的效率。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依然有过分注重形态结果、忽视材料建构的思维惯性。对实施成果欠缺足够的预判;对待突发问题的调整能力不足;以及对特定材料特性的探索不够,这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设计过程的引导,更加注重材料、模型、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以及后续课程中建构内容的持续探讨与深入展开。

高等院校 建筑设计课 教学改革 课程周期

钟力力 邹敏 钟明芳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2013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长沙

中文

275-279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