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亚洲的未来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在科技上大胆借鉴、模仿创新;在经济制度上虚心学习,初步建立了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是经济发展中“追赶模式(catch-up)”成功的典范。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制度初步完善,继续靠模仿国外技术和发展传统加工产业已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开始改变对“追赶模式”的依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光伏产业的发展道路,与当年日本的崛起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中国企业缺乏在产品领域的重大创新,但在工艺、流程、供应链和设计领域,有着许多的创新,这些创新使中国成为技术的快速追赶者。但日本在开拓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时,累累挫败。这导致日本的近10年经济发展处在停滞之中。因此,中国能否在战略新兴产业成功,决定了亚洲发展的新模式能否成功。 与传统行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前沿性、模糊性,这些都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既定的路线可循。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轨迹,是中国不断探寻适合本国新兴产业发展道路的一种尝试,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模式,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在中国发展其他的新兴产业。在此遇到的环境问题、效率问题、技术能力问题等都是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中国企业探寻的脚步仍在继续。这一产业的再发展,会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深度的全球化视野,需要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与主动性,需要发挥企业家的表率作用,高度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作用,重视市场的作用而不是技术的突破。这一轮的产业优势,来自中国制造的优势。这一优势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会很快在新的一轮竞争中丧失。这样的先例中国有很多。 在未来,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品牌的竞争,商业模式的竞争,新的产业业态的形成,产业新技术轨道的出现,会决定产业的未来。中国抓住了第一轮机会,不等于会抓住下一轮的产业发展机会。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光伏产业 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

柳卸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2013上海论坛

上海

中文

144-163

2013-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