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职中外合作办学的”本土化”实践

大力开展中外交流与合作是中职学校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中德合作项目的”本土化”探索为案例,分析了中职学校中外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近些年,中职学校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与推动下,国际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但与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相比,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大多仍停留在民间自发组织的交流活动上,短暂的互访活动缺乏对国外先进教育体制内涵的深入了解与体会,广度、深度都还有限。学校缺少由政府牵头组织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缺乏政府对职业学校国际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目前,以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为例,学校参与的由政府组织的中外合作项目仅有中德项目一个。一些全球性的成熟的国际合作项目在中职学校仍是凤毛麟角,“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全球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些国际项目在大学、中学里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期待着有更多类似“影子校长”、“教师外培”等真正适合中职学校的国际项目,在政府的有力指导下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 实现中职与外国高等教育的衔接,让中职学校毕业生既可以选择国内就业,又可以升人国内的高校深造学习,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或就业,构建就业、升学、留学一体的三维立交桥,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展中职国际交流合作的必然选择。中职学校可以借鉴发达省市高中直升模式(校内学习三年,外语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后直接升人国外对口高校)、3+1模式(校内学习三年,毕业后进入国外对口高校预科学习一年)、3+2+2模式(学校与国内高校挂钩,借助对口高职学校的海外留学通道进入外国高校学习),或者学校直接引入国外教学项目,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国外学历教育,互认学分学历。 在与国外教育交流合作中,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国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设备的先进之处,体会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要符合安徽的“本土”实际,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汲取国外职教的有益养分,不可照搬照抄,深谙“拿来主义”的内涵,做到去粗取精,及时调“东西时差”,着力促“水土相服”。在课程设施、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及教学管理实施等方面做好理念引进与模式嫁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品质,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省情校情的职教国际合作之路。

中等职业教育 合作办学 本土化策略

杨妍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国内会议

2013无锡职教教师论坛

无锡

中文

155-158

2013-12-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