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剧作的生命史:夏衍版《赛金花》及其文化政治
1935年,在时局与”赛金花热”的影响下,夏衍创作了剧本《赛金花》.剧本搬上舞台后,商业宣传与商业运作使剧作演出大受欢迎,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剧本,使舞台表演与剧作文本之间出现疏离.由于剧作的讽喻性质,《赛金花》终遭国民党当局禁演.中共建政以后,夏衍的《赛金花》进入了一种新的“政治语境”。这一时期对《赛金花》的评判,经历了从五十年代的肯定为主到文革时期的批判为主的转变。对《赛金花》的评判,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时人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和政治观念。而在文革的语境下,因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批判“国防文学”,《赛金花》被树立为“国防文学”的黑标本而遭受批判。诸多莫须有的罪名被强加在《赛金花》之上,使《赛金花》最终沦为政治宰制的对象。商业性的明暗宣传为剧作招徕了众多观众,但是商业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造成夏衍本意突出的“讽喻”在后来的宣传中几无体现。为了演出时更吸引观众,剧本在搬上舞台前经过了改编,这种改编同样受商业利益的驱动。由此可见,商业运作对《赛金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商业运作使得更多的读者观众看到《赛金花》,扩大了剧作的影响,引起了社会轰动;另一方面商业运作冲淡了作者的“讽喻”主题,舞台表演与剧作文本之间产生疏离。
现代戏剧 《赛金花》 夏衍 文化政治
周永生
复旦大学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717-740
2013-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