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台湾旅游名胜动向之探讨
过去台湾除了原住民之外,为海盗倭寇的大本营,16世纪葡萄牙水手以美丽之岛赞美台湾的风景,随着现在文明的到来,旅游的观光景点发现与台湾的资源开发过程演迸发展有关。在清朝统治时,随着汉人土地开垦面积的扩大,新的行政区域产生,各地的观光景点随着出现,但仍以汉人开拓范围所及之地,主要以安平一带为主,因当时的台南为台湾政治的重心。清代仕官文人透过诗文描述台湾风光,而联结了台湾与中国修志文化的关系,但并未广泛的传播于民众,由清代时期画作中的台湾风景案例少,得到了证明。日治时期传播媒体与交通事业的发达,台湾的观光景点发展己不再局限于部分地区。日治时期新的观光景点名胜募集活动,塑造了新时代的现代建设成果,提供了了解台湾旅游景点的风景特色与文化内涵。比起清代时期台湾观光景点名胜仅仅在诗画中的描述,日治时期更着重于观光景点的集体开发价值,旅游名胜成为明信片票选的目标,观光景点获得民众的认可,而非经由文人的诗词而存在。社会中各阶级都拥有参与票选的权利,将观光景点名胜的认同,透过社会集体的认可而产生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百废待举,台湾于日治时期所建立起的旅游基础,遭遇一段黑暗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台湾逐渐步上正轨,旅游活动也重新启动。除了公元1953年台湾文献委员会所指定的台湾观光景点外,公元1996、2005年之后,旅游景点的征选成为大众化的活动,全民皆可参与,观光活动蓬勃发展。台湾旅游名胜的演变,早期大多数因为自然景观环境变迁的因素,导致清代台湾旅游景点在日治时期已非旧貌,环境变迁快速如沧海桑田,演变至今人文景色逐渐占有相当比重,台湾开发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由旅游名胜景点的发展和动向过程,了解未来如何推广台湾旅游活动更多元化,满足观光客的不同需求永续经营。
旅游景点 资源开发 征选活动 文化内涵
周育贤
香港珠海学院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858-869
2013-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