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俗以治天下--十五世纪明朝知识分子教育改革的行动与思考
十五世纪后半期,以陈白沙、王阳明提出的儒学新思考最为夺目,是明代思想重要的转折点.本文则关注明代思想变革前期知识分子中酝酿的种种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其活动在当时空前活跃.学校教育理想的定位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思想风俗的养成所,引导着社会思潮的走向.本文首先揭示十五世纪前期在浙江、福建、江西三地的地方学校出现的地方教育改革尝试及其遭遇的阻力,进而分别以三地知识分子杨守陈(1425-1489)、陈真晟(1411-1474)、张元祯(1437-1506)为个案,探讨其对儒学教育的目标、方式、价值的反思和提供的具体改革方案.本文认为此期知识分子对学校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推动教育体制之改革的直接成效不大,但是他们改革的目标是拔高个人德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提倡持敬的诚意之教,这无形中后期心学风潮成型与明代思想之转变奠定基础.
明代 知识分子 教育改革 个人德性
陈冠华
香港理工大学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83-97
2013-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