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明遗民治生实态:以张履祥塾师经历为中心

明清易代之后,坚持不与新政权合作的遗民,人生道路发生重要改变.张履祥在清初的治生实态,为类型化和抽象化的遗民困厄生活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完整的案例.塾师收入虽不高,但已足以维持节俭的生活.然而,王朝易代后时常出现的天灾人祸打破了生活的平衡,张履祥不得不靠借贷和友人的义助维持正常的家庭开销.即使如此,张履祥依然能够有正常的访友、出游生活.这又表明,遗民生活的只是复杂历史事实的一个侧面,倘仅以此来涵括清初遗民群体生活的全景,则明显太过简单而类型化,不能完整的呈现遗民生存的实态.

清代 明遗民群体 治生实态 张履祥 塾师经历

杨茜

复旦大学

国内会议

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

济南

中文

114-128

2013-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