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俄商在张家口设立行栈始末

本文在《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与修订的背景上,利用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文件》的同治元年(1862)<禁止洋商私立行栈案>与同治二年至同治八年(1863-1869)<俄商在张家口元宝山租屋堆货案册>内载数件俄商与内地商民的租赁纠纷案例,以及《清末通商贸易档案汇编》藏光绪元年(1875)<张家口禁止俄商设立行栈案>,分析清廷禁止俄国商人在张家口设立行栈,直至全部让予蒙古利益过程中,最终弃守国境之北的底线。咸丰十年起至光绪六年(1860-1880)间,张家口成为中俄陆路贸易的口岸,中俄商队贸易达到最兴盛时期。清廷多年来欲藉蒙古牵制俄国,力求张家口不设领事馆、行栈。然而,清廷处理禁设行栈一事,并未为维护蒙古、中国利益而有积极作用,反倒是俄国在此争得不少利益。相对地,清廷的外交策略亦求西方列强之间矛盾,维护它治理中国基础。光绪七年(1881)清廷开放张家口设领事、行栈,只是承认既存的事实。从总理衙门档案中,看见在张家口经商的俄商总是那么狡诈乖张,因为「投身这一行业的俄国人并不是资本雄厚的企业家,而是追求急功近利的商人他们在张家口经营茶叶转运行通常都存在不久。每隔十来年总是要换一批。」由于西伯利亚铁路开通,恰克图至天津,这条贸易商道逐渐式微。张家口的俄商陆续出走,「最近这几年,俄商想发财比较困难。二十几年前,开办转运行几乎不需要什么资本。光绪十八年至光绪十九年(1892-1893),张家口只有三家俄国商行。」反倒是中国商人在长期劣势之中,找到生存之道,「由于恰克图慢慢从国际长程贸易市场变成服务地区的市场,为了支应西伯利亚日渐增加的俄国移民日常所需,到1900年时,中国商人每年将各式各样俄货进口到蒙古、中国内陆,可达几百万卢布,俄国商人极少参与。」成为这条商路上的重要角色。

清代 贸易经济 俄国商人 行栈设置

王士铭

台湾清华大学

国内会议

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

济南

中文

254-264

2013-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