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TKI治疗:曙光在前
非小细胞肺癌仍然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为了治愈患者,外科手术的治疗方式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广泛应用,但是术后出现复发、死亡的比例仍然高达30%~50%.术后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已成为肺癌术后的标准治疗,但其改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15%.近年来,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晚期肺癌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不禁猜想,EGFR-TKI是否在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也取得相应的疗效,从而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笔者在2011年CSCO年会出版的《中国临床肿瘤学进展》”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路在何方”一文中提到,EGFR突变患者术后TKI辅助治疗是未来的方向,EGFR基因及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打开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治疗NSCLC的先河。肺癌是多基因的产物,EGFR基因仅仅是其中之一。最近发现的EML4-ALK融合基因,其靶向药物crizotinib正在中国做上市准备。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贝伐单抗也在国外研究中显示了其疗效。将来能否将crizotinib、贝伐单抗等加或不加化疗作为肺癌某些基因型的术后辅助治疗?能否将不同位点、不同作用途径的靶向药物联合作为某些基因型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这些问题尚不得而知。基于分子水平的治疗策略一定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挑战之一。相信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征选择不同的方案进行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非小细胞肺癌 辅助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疗效评价
王思愚 李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89-91
2013-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