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现行分期系统面临的挑战和探索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系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30%”1,2”,其发生率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按照日本肝癌研究组(Liver Cancer Study Group of Japan,LCSGJ)的大体病理分型可分为三型:肿块型(mass-forming type,MF)、管周浸润型(periductal infiltrating type,PI)和导管内生长型(intraductal growth type,IG),其中78.6%~90%是MF型.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部分肝切除是目前唯一的治愈方式,但是术后的预后仍难令人满意,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率高.ICC在病因和生物学行为方面有别于肝细胞肝癌(hepatucelullar carcinoma,HCC);在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策略方面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以及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s,GBC)也有差别.因此,对于这种特殊类型的胆管细胞肿瘤,建立特殊的预后预测模型非常必要,包括ICC列线图预后分期系统,ICC术后临床预后积分系统的探索,ICC术后辅助治疗的地位评价等。目前没有任何循证医学证据评价ICC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法国和英国的两项111期临床研究已经启动,但都是针对BTC人群。综合以上分期系统的分析,有理由相信,在选择性ICC人群中,辅助治疗尤其是辅助化疗有一定地位,对RFS和OS有利,从而扮演预后系统中的角色。
肝内胆管癌 分期系统 手术治疗 辅助治疗 临床预后
刘秀峰 秦叔逵
解放军第八一医院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366-370
2013-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