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治疗进展
中国是肝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国内一项较新的大型研究分析了包括DLBCL等在内的癌症患者在化疗前后乙肝病毒感染的变化,6646例癌症患者化疗前HBV阳性率为17.1%,如果没有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化疗后阳性率达50%.因此,DLBCL患者接受rituximab治疗后HBV病毒再激活的问题是国内外临床上很关注的问题.在国外各种治疗指南中,均明确指出接受rituximab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HBV携带者须进行预防性抗HBV病毒治疗,然而未推荐具体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抗HBV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0.5mg/d)或者拉米夫定(100mg/d).为明确两者哪个更优,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的团队进行了头对头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该前瞻性研究入组121例接受R-CHOP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随机予以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预防性抗乙肝治疗,直至治疗完成后半年.主要终点是HBV相关的肝炎发生率,次要终点是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因肝炎导致的化疗中断.患者出现病毒再激活时可改变抗病毒方案或重新制订抗病毒方案.本研究表明,CID-ATT方案为一种理想的一线治疗方案,该方案具有较佳的临床活性,并具有(在密切监视前提下)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耐受的毒性,对于初治的早期ENKL患者,还可作为一种较好的支持性治疗方法。在放疗后进行诱导化疗获得CR对于ENKL患者的生存至为重要。
非霍奇金淋巴瘤 乙肝病毒感染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疗效评价
林桐榆 黄河 李学莹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434-435
2013-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