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物耐药基因检测及其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近代肿瘤药物治疗始于20世纪40年代,Goodman和Gilman发现战争中使用的芥子气即氮芥并成功应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此后,研究者们通过大规模的筛选自然植物或通过设计化学合成了多种抗癌药物、止吐药物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抗癌治疗的模式和策略得以相应的发展,如20世纪60年代对肿瘤细胞动力学和抗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认识,创立了联合化疗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铂类药物、蒽环类药物相继上市,联合化疗趋于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发现并合成了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癌药物如紫杉类化疗、吉西他滨、伊立替康和培美曲塞等,化学治疗的应用更加广泛、疗效明显提高,化疗成为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本文以临床常用的几类化疗药物为例,从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与对应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检测结果的临床指导意义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做一综述,要解决这些问题,肯定不会一蹴而就,亟需和现实要做的是利用统一的方法对已知的几种基因如ERCCI.RRMI,BRCAI,TS或TUBB3等进行检测,开展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以便得出找到有价值的疗效预测因子,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化疗疗效,降低毒副反应。
抗癌药物 耐药基因检测 药理作用 个体化治疗 毒副反应
李恩孝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493-500
2013-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