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治策略
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s)的概念由Nisbet Billroth在1889年首次提出,即:每一个肿瘤有不同的组织学形态;肿瘤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及器官;每个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和各自的转移途径.目前公认的是1932年由Warren和Gates修订的概念:每一个肿瘤必须是恶性;每个肿瘤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必须除外原发肿瘤转移的可能性.根据首发恶性肿瘤及次发恶性肿瘤发生的时间间隔,Moertel等认为,可以将MPMNs分为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SMPMNs)及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MPMNs)两种,即间隔时间在6个月及以内称为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SMPMNs),间隔6个月以上称为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MMPMNs).多原发恶性肿瘤(MPMNs)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且临床上易与首发恶性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相混淆,故容易造成患者的漏诊及误诊,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及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指出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和策略,对于不同器官或系统在6个月内发现的多个恶性肿瘤病灶,临床医师要警惕出现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关键是尽快借助内镜活检、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手段,及早明确组织病理诊断。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MPMNs的认识,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并根据患者各个恶性肿瘤病灶具体的病理类型、疾病分期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原发恶性肿瘤转移或复发灶,由于病变范围往往比较广泛,无法进一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上根据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生物学特性及发展趋势,一般选择以姑息治疗为主,这是有着原则上的不同,且预后往往较差。总的来说,应采取与单发恶性肿瘤相同的原则,只能采取内科治疗时,在明确病理性质的同时,尽可能检测分子靶点,指导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全面评估机体的耐受性,还分析了MPMNs患者的预后。
多原发恶性肿瘤 内镜活检 穿刺活检 姑息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
潘宏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529-531
2013-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