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心区间经济洼地经济发展研究:以武陵山为例
2011年启动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分析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就武陵山区发展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认识。而在提升与周边核心区交通联系度的同时,如何避免武陵山片区边缘区集聚力的下降,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指出,区内交通网络建设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在产业选择上,新经济地理学的预言是,如果落后地区选择的产业具有强的技术外溢性,能带来报酬递增,这类产业会由此引发较强的需求关联效应和供给关联效应,具有很强的集聚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提出,“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重庆主城区、武汉市、贵阳市、长沙市和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周边重要城市及重点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并具体规划了武陵山片区哪个中心城市承担哪个核心区的辐射和对接功能。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随着集聚力与分散力的相互作用及其达成均衡过程的改变而改变。虽然经济集聚作为普遍的总体趋势而存在,但是产业的转移、经济活动的扩散或分散等现象同样是存在的。
地方经济 交通网络 产业选择 新经济地理学
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631-641
2013-09-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