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近代建筑探究
本文通过对深圳传统地域建筑、深圳近代史与近代建筑史、深港近代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对部分建筑的实地调研,探究各种不同的建造背景及目的、建造者的背景、建造环境及建筑材料、结构、形式等,总结和归纳深圳近代建筑的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指出常见的模式有官式建筑,带有殖民文化渗透特征的建筑,华侨、香港商人投资兴建的建筑,外地人来深圳开设的商会、商号,地方民众自建建筑等,大部分重要的近代建筑遗迹尚未被定级,如坪山新区坑梓街道的荣田世居、马峦村的罗氏大屋、宝安西乡街道的隐庐碉楼、盐田四村伯公树的仁福堂碉楼等,都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这些建筑由于保护等级低,未受到政府的重视,多体现非官方和资本主导下的民间性,多数建筑的周边环境状况严重影响近代建筑的生存,其中一些还面临着被拆除的困境。提高对深圳近代建筑遗迹保护的意识,合理的保护、改造或利用近代建筑,是深圳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筑遗迹 规划设计 空间布局 遗产保护
葛琳
深圳大学
国内会议
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年会
宁波
中文
378-386
201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