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慈胜寺古建遗产保护与利用

慈胜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后毁于战火,元年间重建.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殿3座主体建筑.寺内的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在形式、法式以及形制上都是中原寺庙古建筑的精粹代表.对研究中原佛寺建筑历史发展、建筑技术、禅宗建筑制度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重点分析慈胜寺古建遗产的建筑形制及内部构架特征,探寻慈胜寺中原寺庙的特征及活用研究,探讨其历史保护与更新的意义,文章指出从全寺的整体变化来看,寺庙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整体上基本上保存完整,但是历经各个朝代的战乱、天灾等,大多数建筑都有残损,除山门、大雄殿于近期重新修复过外,其余建筑均有严重程度的破损,尤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壁画,至今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管理人员仅用帘布暂时将其遮蔽起来,防止其遭到破坏。但是慈胜寺作为古寺庙一直沿用到今天,其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本着完整性、原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慈胜寺古寺庙的更新活化重在寺院本身和周边环境的营造,挖掘原有历史建筑的空间和结构潜力,通过进行诸如内部空间的功能替换,或对原有空间进行重组,从而为其配置适合现代需求的、合理可行的用途。另外本着真实性的原则,需对寺院原有的毗庐殿、延寿殿、伽蓝殿等进行修复设计。

佛教建筑 更新修复工作 遗产保护

毕小芳 程建军

华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国内会议

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年会

宁波

中文

469-473

201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