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官方态度与管理模式--镇庙建筑群规模差异的缘由探析

对疆域之内名山大川的代表——岳镇海渎的祭祀为中国传统封建国家祭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川所在地所建设的岳镇海渎祠庙既是国家祭祀活动场所,同样也是地方宗教活动场所.官方对镇山的重视程度的不同与镇庙自身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说是其建筑群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官方的格外重视在隋唐时赋予了西镇庙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在明清时又赋予了北镇庙与众不同的布局模式,对其建筑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影响。反映地方信仰的道教(或佛教)守庙方同样在镇庙中建设了用于宗教用途的殿堂,如果将其排除在外,仅从反映礼制和便于祭祀的角度考虑,9000-10000m2基本是一个适合于镇庙的规模区间(西镇庙、南镇庙),反之镇庙的规模则会突破这一区间,甚至有其四倍或五倍之多(东镇庙、北镇庙)。

宗教场所 建筑规模 官方态度 管理方式 历史演变

沈旸 周小棣 梁勇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年会

宁波

中文

271-281

201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