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框架重塑与技术路径
追求效率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自公共财政诞生以来,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始终是一个常话常新的命题.尽管对于政府预算的绩效是否可以通过指标系统来加以测评,在预算发展史上,也曾存在某些分歧,但随着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系统的改进,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在预算和财政管理系统中的良好应用,”预算绩效是可以量化测度的”,已日益成为广泛的共识.现代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日益体现出考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结合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现实,可以将绩效考评主体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来加以考察。其原因在于,从主观方面来分析,内部考评主体与外部考评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从客观方面来判断,内部考评主体(政府财政部门和各资金使用者)和外部考评主体(立法监督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从内部考评主体角度,需要充分考虑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内部控制系统)的三权分立,也就是说应该按照这一要求进一步细分预算绩效管理方式。同样,对外部考评主体而言,立法监督、社会监督、公众监督也是三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设计预算绩效管理框架时,也应该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
政府机关 公共预算 绩效管理 监督机制
马蔡琛 张欣怡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3南开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变革世界中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
天津
中文
113-117
2013-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