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3个蝴蝶兰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通过测定3个蝴蝶兰品种在6℃低温胁迫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研究了3个蝴蝶兰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并进行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3个品种的叶片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V31”上升最快,明显高于其余2个品种(p<0.01);3个品种的MDA含量变化规律不一致,低温处理4d后”V31”增加了10396%,”内山姑娘”和”富乐夕阳”分别降低了18.47%和5.6%;Pro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从累积能力看,”V31”高于其余2个品种;除了V31”的CAT活性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其余各品种的CAT和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到低温4d时,”V31”叶片的2种酶活性均比处理前降低,且下降幅度最大,而”内山姑娘”的CAT活性、”富乐夕阳”的SOD活性均比处理前增加.经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3个蝴蝶兰品种的抗寒性顺序为:”富乐夕阳”>”内山姑娘”>”V31”.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与蝴蝶兰抗寒性关联度较大,可以作为评价抗寒性的主要指标.

蝴蝶兰 生理响应 抗寒性 低温胁迫

田丹青 葛亚英 潘刚敏 沈晓岚 刘晓静 曹群阳 潘晓韵 郁永明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开发中心,杭州311202

国内会议

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

郑州

中文

459-465

2013-08-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