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红”、”白”叙事研究--以诸城王氏兄弟与作品为例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围绕着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分裂,在文学上,共产党这边出现了红色文学的潮流,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国民党那边,则有着白色”反共文学”潮流.之后,随着海峡两岸对峙的形成,这两股文学潮流几乎同时在自己的营垒得到重视与加强,几乎成为50年代双方的文学主潮.这几乎同时涌现的、政治倾向截然相反的文学潮流,在后来的文学评论家或读者眼里,只当它们是完全对立的政治文学产物,却从未深究或注意到对立的背后,它们之间其实还有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就作家而言,领军两岸“红”、“白”文学的几员主将竟是出自同一家族、从小接受同一所小学教育的堂兄弟。诸城相州王氏兄弟4人出自同样的家族与文化土壤,又受同一个父辈的影响与教育,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体现在文学上,在他们的作品中,《旋风》、《地覆天翻记》、《晴天》、《党费》等,就是形成了那个年代政治色彩鲜明的“红”、“白”叙事。尽管政治色彩鲜明,但内在依然有许多共同的文学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不管是有意无意,知识分子的政治幼稚是这些作品都叙写到的问题;地主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与社会的腐朽堕落是双方文学都正视并重点叙写的社会现实内容;叙事手法的相近与相似;语言风格上都是诸城一带的方言、俗语,不同之处是姜贵加了不少上海的“吴”方言,而王力、王希坚的更多的是农民的方言、土语。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中国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分是表面的,是暂时的,合则是永久的,而且是更根本的。这在海峡两岸的王氏兄弟文学中再次得到了体现。
现代文学 政治理念 题材选择 叙事手法 语言风格 海峡两岸
王瑞华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学与传播学院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395-405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