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法律与经典化构成

书写华人在美的历史、体现华裔族群的经验,是许多华裔美国作家所自觉自愿承担的责任.在本文看来,华裔族群的经验就是华人华侨华裔在美国现实中生活方式的一种抽象体现,而文学则是将这些抽象体验形象地表达出来.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华裔生活方式,100多年来,美国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与美国对华人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息息相关.在华裔美国文学的作品中,文学文本中的“法律”书写,在为美国历史“背书”的同时,也成为批判“法律话语”的标的,成为激发华裔族群自我认知和创造历史的动力。在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伍慧明的《骨》和《向我来》等多部作品中,围绕着法律的文学叙事,有的以反向力量解构法律的权威,有的则让法律成为牵引叙事的一个主导,有的则是借法律塑造了那个时期在美华人的一个特定形象——“契纸儿子”。因此,小说文本中的法律成为百年来华裔美国文学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当然,对于百年来的华裔美国文学来说,未来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够让后代人解读阐释,让人们得以受益的作品。本文认为“动态经典”的提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现在的工作是为明天的经典作品作初步的定位,“要抓住那些已较清楚地指向经典地位的作家作品,在一定的文学价值体系中,予以初步的带有历史定位的呈现,为日后的经典性累积乃至确认提供重要基础。”对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法律叙事特质的揭示,是想为这一地域范围中的文学历史寻找一个位置,也是对这一带有特定历史经验的文学的初步定位。所以,经典通过顽强存活而给自己挣得经典之名,华裔美国文学应该还要历经时间的考验,更准确地说,华裔美国文学是处于正在被经典化的一个过程中。

美国小说 艺术创作 法律题材 文学价值

高鸿

华东政法大学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福州

中文

563-572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