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方的黄祸恐慌和近代华工的自我形象

19世纪俄国的巴枯宁被视为近世黄祸论的始作俑者之一。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华工贡献巨大。但随着工程竣工和劳力需求减少,19世纪70年代美国排华浪潮日益高涨,与之相应的,黄祸论也甚嚣尘上。当时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呈现了两种极端。一是认定华人与西方高等民族相比,属于无可救药的劣等民族——肮脏,愚昧,只配当西方人的奴隶,但由于他们只要低报酬就可过活,所以对处于竞争关系的西方工人造成威胁。另外一些西方人却把中国人看成聪明、狡诈、邪恶,甚至有超人能力的人群,担心他们一旦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对西方而言是一场灾难。两种殊途同归的观点在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所表现。西方文学中前往异域的中国人,一方面肮脏、懦弱、好赌、吸食鸦片,另一方面他们成了“黄祸”的化身。华工吃苦耐劳,只需很低工资就可生活,这就将西方文学中扭曲的华人形象既是作者的东方主义观点所致,也是西方人集体焦虑的反映。而华文文本中的华工形象是华人的自我书写,才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特别值得注意的,这时出现了一批描绘华人乌托邦的作品,无疑是华文作家理性思考的产物。显然,作者建构了一个华人的理想家园,与号称民主、自由而其实充满了种族歧视、不公不义的美国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借此暗示其理想:以中国自身为根本,学取西洋先进事物来加以改造,以塑造一个既非旧中国,也非照搬西方的新家园。因此这些华文作品并不能以普通的幻想小说视之。它们是在审视西方世界的优点和缺陷后,试图融合中西之优点而创立一个适合中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和人民需要的理想社会的想象。与本土人士相比,海外华人的独特优势在于他们多了一道睁眼看世界的目光,取长补短、融合中西正是海外华人及其文学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西方文学 黄祸论 华工形象

朱双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文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福州

中文

580-590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