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弹丸缀闽海,得此可补东南荒--琉球汉诗概述
琉球汉诗自清代顺治年间开始风行200年,直到19世纪后期日本再次入寇,灭其国,“废琉置县”。琉球汉诗大致有两大主题,一为有国之乐,二为亡国之痛。琉球汉诗的黄金时期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一时诗人辈出,涌现诸多风雅醇正的诗篇。可惜国祚不永,好景不长。至19世纪下半叶,清朝同治年间,琉球汉诗繁盛依旧,却已是夕阳无限好、无奈近黄昏了。蔡大鼎(1823~?)字汝霖,系闽籍36姓移民后裔,为晚期琉球汉诗的代表人物。其早岁诗作收入《刻漏楼集》,后几度来华,其居留福州得诗辑为《闽山游草》、《续闽山游草》,进贡入京之行得诗辑为《北燕游草》,至其晚年晋京请愿期间所作诗文结集为《北上杂记》于1884年刊行,已是琉球亡国的第5个年头了。
汉诗 文本主题 创作风格 琉球古国
毛翰
华侨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737-753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