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回到自性与纯--有关新世纪诗歌的几点考察

新世纪以来的诗歌生态,仅由表面看去,或仅从社会学层面而言,确实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自由自在而无所拘束、多元共生的阶段.怎么写都可以,什么都拿来写成诗,其普及程度和活跃程度及其出产量,都可谓盛况空前.实际上,这十年的诗歌内在生态并不容乐观,在诗歌外部生态获得空前多元、空前自由、空前活跃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诗歌写作同质化、游戏化、时尚化的现象,无数的诗人在写着几乎一样的诗,大家都在“势”的层面争先恐后(“形势逼人”、“顺势而为”、“时势造英雄”等等),而少有潜沉于“道”的层面以求静水流深。新世纪十年的当代汉语诗歌,在艺术方式、美学取向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呈现“口语”、“叙事”、“散文化”、“跨文体”、“大众化”、“日常写作”等特点。当前诗歌创作,其主要问题,概括而言:一是缺乏理想情怀;二是缺乏文化内涵;三是缺乏历史视野;四是缺乏诗体意识。以上四点中,诗体意识的缺乏,最为关键。追索此中根源,关键是当代诗人过于信任和一味依赖现代汉语,拿来就用,从语感到内容指向,皆只活在当下,局限于所谓“时代精神”和“时代语境”中。由此可以说,当代汉语诗歌在未来的路程中,到底还能走多远,还能拓展开多大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是否能自觉地把新诗“移洋开新”的写作机制,与话语机制,置于汉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源头活水之中,并予以有机的融会与再造。

当代诗歌 艺术创作 诗体意识

沈奇

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福州

中文

770-774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